走圈转掌--能出什么样的功夫?(作者:张铁生)
【张铁生先生,师承于程氏八卦掌,天坛大坑,刘斌-王文魁-白玉才一脉。一生致力于八卦掌的传播,晚年曾撰写、口述有多篇专述,发表于《武魂》杂志。2011年2月26日因病在京去世。特此缅怀。】
走圈转掌,是八卦掌的基本功,它能出什么样的功夫,对于八卦掌练功人来说似乎不言而喻,却又很难三言两语,把它表述出来。笔者借此谈一谈自己的练功体会,诸武友们提出宝贵意见,以便与大家一起探讨拳学真谛,共同提高拳艺。
八卦掌以走打为妙。那么,它首先离不开走,而转掌功就是练它特有的步法——圆形步:左掰右扣、旋转对敌。走留时所常练的几种掌式,也是八卦掌最基本的掌式之一。长期苦练转掌式,就练出了全身的整劲儿,练出了双掌在行走中的发力,走中有打。单纯练套路虽然也能练出功夫,但绝不能代替走留转掌之功。仅从增加功力的角度说,走圈功用几个单一的式于强化训练,能使功夫上得更快,不管八卦掌有多少功法特点,通过走留转掌的练习都能够达到。
八卦掌不是单纯练手法,练的是身法,手的变化也是身法的变化,手的劲力就是全身的整力。手与脚的劲力从哪儿出来?就是以腰为轴,腰练活了,力就出来了。要想把腰练活,就得先松腰胯。若想松腰胯,就得先松臂膀,沉肩坠肘,顺项溜臀。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彻底松开,力才能贯通四肢。
前贤指出:转掌时应练出走“整圈”(胯面向前方,在圈线上不动,腰带双手转向圆心为走“半圈”;胯如前不动,腰与双掌面向身后仍能走转自如为走“整圈”)。练出了“整圈”,说明腰胯已经松开,运动自如,力贯四梢。到那时,肢体的劲力一定非常饱满。
八卦掌练的是全身骨节松开,节节贯通,四肢在全身整体协调之下发挥着各自独立作用的一种整体力。练功的目的是要将身体四肢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,组成一个听从指挥的“交响乐团”。
它练的不是肢体各部分一个个的独奏,奏响的是全身和谐的共鸣。这些道理,形意、八卦、太极都一样,但八卦掌的特点是走中打、斜行转,因此必须练走圈。
在长期的走圈训练中,按上述要求所应达到的功力都能够练出来。比如你想;练出“滚钻争裹”之力,如果你的肩松不开,手臂就送不出去,“夺力”(臂膀送出去而不往回缩的“力”)就练不出来,这样臂膀不活如何出“滚钻”之力?
即使想在平时的套路演练中去培养,也不如走圈转掌的专门功夫来得更快。如臂膀未松到家,其“滚钻”之力毕竟有限,两臂不活,缺少变化,速度也慢。只有多练走圈功才能早日做到松肩坠肘,松腰松跨,气沉“丹田”。
而仅仅去习练套路,效果没有这么明显。“争裹”之力也如此。争与裹不仅指双手之争裹,身体也要有争裹之力,练走圈就为了练出“合抱力”、“整体力”,这其中就包含着身体的“争裹”。
顶头悬与五趾抓地就是“争”,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“裹”,争与裹出来了,“旋”也就在其中,此即为八卦掌“争、裹、旋”之特点。
走圈转掌如果能练出较高的功夫,运动中可以达到;腰无时不旋,手与脚无时不合,双臂在自然松长状态中出螺旋之力,双腿无时不与身、手和谐,头无时不与天“说着话”,两脚之掌心左右交替与地摩擦……
这样,头挂于天而脚扎于地,身体之八卦处处归位,全身运动起来就成为一个整劲。
再拿“顺、逆、和、化”来说,顺者,手足要顺其自然往前伸,伸至何处?意境上要无限远,手扣至“天门”,形体上要肩、肘、腕、指,节节抻开,意念送出时让两臂之“夺力”出来。
此时两臂的“筋脉”必有一个往回拽的劲儿,不让膀子出去,这是人们后天长期生活造成的,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谐,就得通过练功把筋脉一点一点地全松开,这需要的是功夫。逆者,气力往回缩,此乃相对于顺而言,为一收一送。
若两膜与腰胯松不开,气血脉络如何通畅?气力又如何往回缩?利者,气力中正;化者,力归丹田,返于真阳。此两者更要求功夫到家。如此说,不转圈如何出这些功夫?光练套路、式子就没有练走圈出的功夫快。
下面转抄一下关于转掌的“诗”(摘自笔者两位师爷所传拳法资料):八卦转掌妙无边,行如推磨走当先(推磨有两种涵义:一是自己在推磨;二是自己的身体也是个磨盘);步法要稳圈要围,上下与中分三盘;三盘旋转气为宗,全身环节要放松;心情意境内子精,内外轴承法自灵;先由有象求无象,大小小大是真空;转掌就是八卦阵,阴阳变化在其中;软硬兼旋明暗劲,刚柔相济是真功;手脚相随腰之功,全身一致整体形;怀抱琵琶合前胸,前手外摆似拧绳;后手相随眼中看,上下两手合力撑;紧背空胸头良正,溜臀腰直胯要松;缩肾提肛丹田气,掩裆曲膝鸡步行;起平落扣足合空,曲腿趟泥在水中;进退抽撤连环步,摆扣旋转似旋风。(请再参考“八卦掌三十六歌诀”)。
走圈时,行步如趟泥,全身不滞不散,不迟不断,腰似车轴,气如行云。换式如高山流水,连绵不断;两脚要虚实分明,左右互移。抽身换形,翻若惊鸿;随机应变,奥妙无穷。
初练时先走大圈,上身拧转不要过大,否则腰不活,硬往里拧,走转不稳,心火上升,内气不调,五脏受损。初练时走转要慢,由慢到快(可以早练慢,晚练快——此为“顺其自然”),不可操之过急。
呼吸任其自然,气自然往下沉,意念上有松沉的意境就行了,日久气沉“涌泉”,乃至地心。待丹田气足,催动全身,则走转口快一日,时快一时。走圈转掌之功,实际上是一种行动中的“桩法”——走桩功。
初练时走的圈要大一些,会走大圈的人也会走小圈,一般以寻常人走路的步距12步一圈为宜。有了一定功夫之后,可以走大圈也可以走小圈。随着功夫日益渐长,步子越长身架就越低。
八卦掌所需要的整劲,所需要的独特功夫,通过走图都能够练出来。八卦掌练的是协调,走圈就能使全身上下协调一致;八卦掌左旋右转,以斜打正,处处走圆,走圈功就能练出圆形步法,步随身换。
意拳门的武友们在文章中曾提出过“点重身松”的说法,笔者感觉很有道理。八卦掌也是要练到身子稳稳的,一伸手就把力搁到人家身上,功夫深的一伸手谁也受不了。
很大的力量搁到你身上,而人家的身体重心却没有给你,使你无法招架。这种高深功夫需要多年刻苦训练方可取得,而走圈功是练出高深功夫的重要方法之一。
今年7月的《武魂》中有一篇文章——“练紧不练松,紧到自成功”,文中的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,但笔者认为从整体来看提出这样的说法未免失之偏颇。
因为任何时候,松与紧都不能分家。说“蓄到如开弓”是对的。但是,当你要拉开一张硬弓的时候,单纯用两臂肌肉的力量是不够的,还要借助于下肢、腰腿和丹田之力。
如果全身任何部位都处在紧张状态,“气”又如何沉得下去?要知道:“沉”既是“松”。虽然在用爆发力的时候,只有身体局部瞬间一“紧”才能把力发出,但是,如没有在松弛状态下全身的“气力饱满”,则不能产生满意的结果。
全身之“力”聚集一点,威力才大。没有整体的“松”,就没有局部的“紧”;没有“内松”,就没有“外紧”。如拉弓时,讲求用力拉开弓弦如满月,这个“满月”就是为了蓄集能量。
其中的“圆满、膨胀”就是“松”。宇宙无限大,“松”是绝对的;“紧”是相对的、瞬间的。因此,当我们在练整体劲“松”的时候,“紧’也就在其中了。
因为这个“松”不是散乱的“松”,是“松而不散”,也就是“松中有紧,紧中有松”,有一个整体劲贯穿其中。所以,单说练“松”或练“紧”就是片面的。
当然,以上所说只是一家之言,不对之处请武友们批评指正,笔者只是想强调:“松”与“紧”是矛盾的“对立统一”,“松沉”之道为传统拳法之奥妙,练习八卦掌的人不可不知。
八卦掌在运动中要求以腰带动四肢和全身,头“挂”在天上,全身的骨节松开,身子上系天而下坠地,周身内外浑元力,走圈功正是练出这些功夫的最好的方法。
八卦掌前辈程廷华先生曾说过(原文为文言文,此乃摘译):“说起八卦研圆之理,是身体旋转如同螺丝细轴一般,身体有旋转的形式,而内中无形的细轴却像从来没有离 开过此地一样。
转起时,放开步法还脚望着圆心转去,此一转如同身体绕着九万里之地球转了一圈似的。若说身体的刚柔情况,身子应如玲拢透体之物;活活泼泼,流行无滞。
说起来内中的功夫的确需要刻苦训练才能达到。胳膊要由百练纯刚之劲,化为绕指之柔;两足动作都合乎“勾股三角”,两手运用又合乎弧切八线的形式。
所以,数不高理,理不离数……”程先生所说的功力境界,恐怕离开走圈功也不容易练出来。
总之,八卦掌的走圈功是八卦门独创的、适合本门功法特点的主要练功方法之一,有志于继承八卦掌功夫的年轻人,请务必着意去学之、练之,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去谈发展创新。
目录 返回
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