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五一先生《刘德宽与六趟戟法》

06 08月
作者:张永春|分类:学术|标签:刘德宽。戟 程有龙 孙锡堃 方天戟 青龙戟 高继武 赵五一

2013081431185657.jpg

        清末,流传于京津等地的戟法,为近代著名武术家刘德宽所传流。程廷华之子程有龙先生曾擅长此器。其(程有龙)弟子孙锡堃在1939年编撰出版的《八卦拳真传》一书中,曾对该技法给予专门介绍,惜文字简捷,非言传身授难以一窥究竟。

        戟,是我国古代由戈、矛相结合,变化发展成的长兵器。其源于戈,古籍中尝与戈并提。《说文》中载:戟,有枝兵也。《释名》曰:“戟,格也。旁有枝格也。车戟曰常。长丈六尺,车前所持也”。关于戟之初始,可渊源到上古时代。《管子》中记述:‘黄帝问于伯高,伯高曰:“雍狐之山,发而出水金从之,尤受而制之,以为雍狐之戟”。《幡实录》说:自夏后氏有之,如两歧,置刃谓之戟。郭沫若在《说戟》一文中记:“最古之戟,仅有援、有内、而无胡,存世之商世句步,皆戈也”。

        戟既为戈矛合体,在用法上自然兼有戈与矛的特长;因此古人称戟为“兼五兵而能”。周处《风土记》说:“斫截横从,扶强顿弱,唯敌所从”。凡用长戟时,都是先小振动,以奋神威,陵上摄下,收功于中,始终以戟首对准首颊之间。舞戟无花,这是与其它长兵不同之处。

        经唐代兵器革新费长兴短,戟则在军事上被淘汰,但仍用于仪仗和表演。唐制官居三品以上者,允许其在宅第门前立戟,故有对唐代显贵人家称“戟门”之说。

        戟的种类不一,有长短单双之分。后世长戟,又分为方天戟、青龙戟。方天戟戟头下有两个月牙,其形如画字,故有称方天画戟。而青龙戟戟头下为单月牙,因戟杆绘有盘龙而得名。古时候在戟上悬有彩绸,并系有金钱。方天戟上所系金钱称为“金钱五色幡”,青龙戟上金钱名为“金钱豹尾子”。今均以红缨代之。在练法上方天戟与青龙戟也有所不同。短柄双戟也有单、双月牙之分,而以演练单月牙者居多。

        长戟古时有“百兵之魁”的说法。戟杆长于大刀,其练法与刀枪不同,戟不舞花,所以有“剑无缠头戟无花”的说法。其“方天戟”共六趟,以戟喻龙身八处,谓龙头能攒(上),龙口能刁(下),龙身能里贴、外靠(即枪法之拦、拿),龙爪能抓,龙尾能左右摇摆。戟谱曰:“此戟本是一条龙,张牙舞爪相前行,戟法好比龙探爪,回头总是奔前胸,青龙低头托戟势,刁住对手不放松,走开倒步劈山勇,换手劈山莫留情。”

        戟的基本招法为“十二字”、“六法”。以推、托为化法,以拘、搂为招法,以刁、攒为进法,以贴、靠为护法,以提、拢为闭法,以抛、片为搂法。使用“六法”时必须与“连环变化法”相贯串,方能尽显戟法之威力。

        “连环变化法”是戟法的有规律变化,其法诀有“十三诀”,即:贴、刁、钻、拉、勾、托、截、抛、带、还、劈、搂、提。用法上“凡贴必刁,凡刁必钻,凡钻必拉,凡拉必勾,凡勾必托,凡托必截,凡截必抛,凡抛必带,凡带必还,凡还必劈,凡劈必搂,凡搂必提,凡提必贴”。

        具体招法细分之则为四十八法,在六路戟法中皆有体现。即贴靠提搜、崩挂攉挑、截拦托化、转还挫拉、摇捕滑押、封闭拆闪、推幌格打、探扫搂扎、棚缠吃架、抄贯抛片、枝剁刁攒、勾躲拢翻。关于变化又有串法和十二贯串变化法。用法变化多端,神出鬼没。

        今八卦掌名家高继武先生弟子赵五一君,潜心钻研,将“六趟戟法”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首度公开发表,不仅弥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,同时,对流传不广、濒临失传的古兵器技法的挖掘整理开了一个好头,特此为贺!

        《论戟》、《刘德宽与六趟戟法》全文请参见《武魂》2006年6、8、9期,2007年4、5、6期。

   


浏览9492 评论0
返回
目录
返回
首页
“总诀”与“要言”(二) 谈《有关程廷华的一块匾》